
曾經有個徵選的朋友來信詢問:「我有受過聲音訓練,也真的很想做表演,可以再讓我試試看嗎?」
看到的當下第一個反應,其實當然會覺得我們何德何能會讓大家這樣請求呢...😣我們連實績都還沒有,也可能我們的營運方式跟這位朋友想像的大相徑庭,幻想破滅的感覺總是不好受。
如果我們真的因此而錯失一位人才,那不只是我們的眼光短淺或不會培育,也更是屬於那位朋友能拓展更順遂的道路的契機。所以希望任何沒有收到回覆的朋友不要因此而氣餒,這樣的動力會創造出比現在更好的機會。
前言到此...等等!在結束之前,請容我們再呼應主題發表這次最大的不吐不快:
想成為聲音表演者,如果並不習慣公開談話,製作音檔 Demo 前的『思考』比起『表演』本質更優先。
除非擁有超乎常人的經歷,一般二十多歲出頭的人不太能習慣公開談話。其中不只是對公眾說話的膽試,更多的是在這個行為中使用的語言是否適當,以及綜合以上所表現出的台風及魅力,這些東西需要長時間累積經驗才能達成。
以最終的結果來看,依然有許多朋友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展現了有趣、認真、平靜等等引人入勝的情境,這不只是熱情的展現,也是經驗的證明。以下就來看看:我們從大家的聲音中聽到了哪些弦外之音。
Demo 內容
我們會在這邊看看大家 Demo 內容的傾向,以及我們認知到的 Demo 常見問題。

先來看看大家的 Demo 總共可以切成五類:正式的 (68.4%)、聊天的 (15.1%)、說故事的 (3.9%)、角色扮演的 (2.6%)、以及不成文的 (9.9%)。
而資料上這樣的比例分配不盡理想,原因則顯而易見:我們不偏好過於禮貌及正式的 Demo。
正式 Demo 的比例比我們想像中的高出了不少,而在接下來的面談中,我們大概也理解為何此項目佔比較高的原因:大家認為徵選還是要正式點會比較保險。不過事情不像是各位想的一樣!我們倒希望能拋下所有的禮貌,就跟朋友一樣說說話就行了。畢竟是以錄音的格式進行 Demo 遞交,相信應該不會有緊張的問題才是。這次有太多量的 Demo 因為走正式路線而讓自己的風格有些抹滅,非常可惜,相信這也不會是觀眾所希望的說話方式。
就像我們寄出的面談通知中,一定會提及以下的字眼:
我們會為此做足準備來瞭解您,而可以的話,希望您也能為我們做個簡單的心理準備:放鬆心情,讓自己有個開心談天的時光!
佔比第二高的 Demo 類型,則是聊天形式的。這類型比較偏向我們希望的形式。聲音表演的娛樂性是我們所重視的,表演者不一定要非常能延伸話題,但當自己對於自己的演出有著十足的想法、談話聽起來也是輕鬆的、笑聲也具有渲染力時,便能用熱情感染觀眾的心。
這些事情會經過書面 Demo 和面談雙重的驗證,尤其是面談時,我們有分為所謂的枯燥環節及閒聊環節,前者除了看出一位徵選者的成熟度之外,在轉換到閒聊環節時,如果徵選者能在我們延伸話題的輔助下,一掃前面的枯燥將氣氛點亮,再搭配微表情讀出一些徵選者的真實性格後,便能讓我們相信觀眾對演出中談話的黏著潛力。
我們了解像是延伸話題的種種能力在書面上是無法評估的,但聲音表演的本質就是要單用聲音讓大家喜歡上自己,如果 Demo 中能夠證明這件事,這是很了不起的!故我們的問題大多會盡量在讓大家了解答題方向的情境下,有足夠開放的空間去表達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人數不多,說故事的人所呈現的效果都蠻豐富的,這點比我們想像中的成效再來得更好一些,畢竟這個能力並不好培養。除了要掌握語速的控制、抑揚頓挫的使用和表情地呈現外,也需要讓故事的擬稿聽起來不像是念稿,這需要綜合許多能力才能達成。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徵選者僅僅講述了與朋友發生的日常,卻能讓人不斷的想繼續聽下去,讓我們感到非常佩服。
而角色扮演的人則有幾個比較常見的狀況:聲音過於模板以及變聲後無法保持咬字及表情。我們相信在沒經過訓練的情況下都不容易駕馭變聲,尤其是在使用時間拉長的情境下,只要操作不當更容易傷及聲帶或喉嚨,這在 Demo 中是很容易能聽出來的。除非已經非常習慣這樣的演出(像這次也僅有一位年輕且具備驚人配音技巧的徵選者),否則請量力而為,改為使用本嗓可能會展現更多的優勢。
最後,不成文的 Demo 佔比也不低,其中大多是因為擬稿不佳和檔案格式的問題而造成。擬稿畢竟是能在 10 秒鐘被過濾出來的東西,多思考後錄下的 Demo 同時也增加了許多與我們溝通的機會。另外,也請注意問題中「1 分鐘」的提示,此限制主要便是在了解大家的擬稿能力,也就是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抓到觀眾的心。檔案的大小限制主旨也是在了解大家對技術上是否有最低程度的理解,能否將數位資訊透過合理的傳播管道發布。
Demo 聲音表現
我們終於進入到聲音表演的細節!先來看看這次我們觀察到的問題分佈:

首當其衝的還是正音問題 (75%)。因為最難在短時間內校正,故幾乎可以說是決定書面徵選通過與否的硬性限制。
我們不在乎平常講話是否能字正腔圓,只要在想要的時候能做到即可。但平常講話的狀況,也透露了一個人究竟在需要的時候能不能做到良好的發音。
至於平坦的語調 (32%)、均速的節奏 (27%) 和表情缺乏 (44%) 倒比較沒那麼關鍵,因為調整算比較容易,可以說是加分的內容。但能在聲音上脫穎而出的,必定都是在這幾點上畫出了明確的分水嶺。
這些東西不只是表演渲染力的展現,也更是性格的展現。舉個例子,語調平坦的人可能對事情的感受力不會那麼強烈、語速平均的人則可能較為怕生、缺乏表情的人可能較不敢展露情緒、語彙較單純的人可能涉世未深。這些觀察都會成為第一印象形成的關鍵元素,對於徵選者來說,最好的作法依然是將最平常的自己展現出來即可。(以上均沒有實驗數據的佐證,也難以驗證,不完全為真,可以說是只綜合了經驗和文獻所導出的結論,僅供參考。)
在每種媒體的遞交上,建立在徵選者對自己的表演有高把握度、以及內容的合適性達標後,我們並不在意錄音品質或後製能力的展現。聲音表現是我們專注的重點,即便檔案的音量和品質都無法達到理想水準,我們也能大致評估聲音表現。能夠在錄音和後製上有所注重是很棒的,會讓我們對一個人的技術能力及用心程度有所肯定。除此之外,希望大家都能專注在演出內容上,不需要在意其他部分。
喔對了,如果某位有跟我們面談過做過劇場的徵選者有在看的話,希望你能知道我們真的很愛你英文劇場的聲音演技,愛到一定要在這邊講出來...你的作品真的很棒😇
文化共識凝聚
從社群平台、喜歡的事物、過去經歷、未來理想、應徵動機等等文字表達,都是讓我們理解一個人的處事風格、同感能力、動力來源以及良善四項重點的指標。當然,其中也包括著一個人的喜好是否與工作室能互相配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但優先順序絕不高於以上四點。
一個人喜愛事物的冷門程度,其實更能展現表達能力及熱情是否足夠強大兩個要素。我們一直非常期待能看到越多偏離主流的愛好,這會讓我們更有演出企劃的想法,也能讓我們更容易想像與徵選者合作的未來走向。
再來是過去的經歷不只是讓我們更了解一個人,多少也展露了延伸話題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備傾聽他人話語的習慣。其中有非常多人的故事都讓我們感到大開眼界,學到了不少東西,也不禁在讀這些嘔心瀝血的文字時有點感傷。在這裡還是要再三感謝願意與我們分享故事的所有人,這些都是生命中的珍寶。
而在未來理想及應徵動機的詢問,則是在了解大家對於自己目標的清晰程度。擁有清晰的目標才不會在表演的路途中迷失原本的自己,這點是我們信奉的理念。有人常會說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事情,但在一個人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兩者答題的面向在大多數情境下會大不相同。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明確的想法,也具備足夠強烈的願望時,我們便會想要認識這樣的人。
另外...「談錢傷感情」這點希望大家也能理解,大家都想要這個酷東西,但絕不會是左右我們創作內容的關鍵因素。
熱情檢定
這個部分我們犯了一個最重大的提問錯誤,大概是把「聲音表演」的部分擺到第一個去了,應該要藏在中間會比較能得到精準的數字...

在詢問才藝或經驗這部分來說,通常選越多選項的人,或是難以答出唯一熱情的人,越容易缺乏最擅長的技能。我們希望 VTalent 的名字是根基於一個人對於某個事物的熱愛及所花費的時間,擅長與否則是第二考量。VTuber 儘管看起來什麼都能做,非常全能,但在頂尖群體以外的地方,都容易變成「樣樣通但樣樣不精」。我們更願意以戰養戰,提供一個能夠發揮熱情的舞台,讓大家開心的做最想做的事,並非以東試一個、西試一個的發展方式,容易讓精力耗損加速,也難等到開花結果的一天。
簡單來說,「術業有專攻」是我們其中一項中心思想。
直播經驗
大概統整成三種類型的話,會分成完全沒經驗、有一點經驗(幾乎等同沒有)及有經驗三種。

不知道是 TA 抓錯還是知名度不夠高的關係,我們在尋求的「有直播經驗」的人佔比相當低,這點會是我們下次重點的改善項目。
但同時我們也理解,要求演出者有直播經驗,同時也就意味著「他們早就能自己經營直播事業」的狀況,便不會尋求合作。
最終對於我們來說,有沒有直播經驗可以驗證的是互動的尺寸(人數而非能力)以及技術的熟悉,這個題目在這樣的回答比例分佈下,辨別的效用便不是那麼明顯。
我們並不喜歡目前長時間的直播文化。有人可能會問:
「那你們首頁上寫說要做直播是...😭」
但且聽我們娓娓道來。
除了已經理解這個圈子的朋友以外,相信大家一定有一些不同圈子又總是很忙的朋友,沒什麼時間看長時間的直播。而也不論是不是這個圈子的人,這樣的現象都導致了烤肉人的崛起,幫助大家省下這些時間。
這些影片提供的主要價值不外乎是速食的「情報」及「娛樂」,這些都是其他的 youtuber 本來就在做的事。所以當以消去法來看的話,直播最重要的精神就會是「互動」。
而聲音表達最精華的元素落在「情緒」,也就是聲音表情的感染力上,它能讓一句話代表千言萬語。當我們用千言萬語來達成某個目標時,其中「互動」精神的本質便會成為「陪伴感」。
我們深信「陪伴感」的價值,也看到檯面上最有人氣的那群人都熟知如何創造陪伴感。但我們更相信利用更短時間達到超越陪伴感價值的事物。最終想達成的願景,無非是利用最少的直播時間,達到最大的聚眾效果,同時也能保持演出者的聲帶健康,以及延續創作的熱情。
作為角色演出者,我們最在意的並不是能不斷的有很多想法、說很多話,而是那每一字每一句都蘊含著成千上萬的訊息。這會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我們也在尋找願意往這個方向發展的朋友。如果演出者們能熱情的抱持著這個願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們就無法再寄望更多了。
這次我們分享了許多聲音與人格間各種無法切分的愛恨糾葛,希望能提供各路朋友一些參考。再次說明,以上都是根據經驗法則來撰寫的自大想法!如果有任何不認同或有意見的部分,歡迎在留言告訴我們~
咦...總覺得好像一直沒提到歌唱的部分(?)但因為一談起來應該又會開一個新戰場,所以就先容許我們在未來新系列的文章再聊聊吧😅我們下次會談到徵選者提出的各種問題,進到這系列最終的 Q&A 環節!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