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我們真的養不來!初次角色徵選數據及經驗分享:由背景勾勒出聲音潛力

已更新:2021年12月9日


這是個痛苦的旅程(各種意義上)。


我們知道有很多人是為了成為 VTuber 而投了徵選,對於非常想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也想讓自己被大家記住的各種願望,我們都致上最高的敬意。這份心情相當難能可貴,不應該被任何的事情抹滅。


不過...以結果來說,我們真的不是在找 VTuber,這點雖然有在簡介中說明過,但現在我們仍然覺得必須為了產生誤解這件事跟大家道歉🙇‍♂️


但又延伸了另一個問題:有人能夠定義 VTuber 是什麼嗎?是不是做了某些事之後就成為一個 VTuber?反之則不是?


我們認爲這種哲學(?)式的問題沒有正確的解答,它屬於文化洪流的一部份。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細節差異中慢慢勾出所謂 "Virtual Talent" 的輪廓。


先來看看徵選者背景上簡單的數據統計。雖然無法做太多嚴謹的交叉比對,但也許能看出我們的目標客群(TA)及業界的縮影。以下以保護各位徵選者的隱私為前提,統計出以下的圖表。同時我們也會分享一些想要從表單問題中瞭解到的事情,提供未來徵選者及徵選方更多角度來參考。


 

男女比


首先是徵選者男女比的部分,明顯的女性佔比是較高的,高達 66%


在事前研究中,我們確實發現了在台灣並不流行邀請男性進行角色演出,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不外乎是大家把主戰場定義在以男性觀眾主導的二次元圈子的關係。


在開放所有性別進行徵選的同時,我們也理解到必須為兩種以上的狀況設想屬於該演出者的 TA。但就結果來說,通過書面徵選的男性比例是較低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會操作的 TA 都不在這群人的 TA 裡面😭


而另外一個問題最主要的當然是有些朋友還沒有找到自身定位,這點算是我們比較重視的一點,以下會再談到。


 

年齡分佈


接下來是此次應徵者的年齡分佈與我們所需求的年齡下限的交互關係。


數據呈現出徵選者中最年輕為 15 歲、最年長為 34 歲、而平均下來徵選者年齡落在 22-23 歲之間,且中位數年齡落在 23 歲。我們發現與預想的年齡分佈幾乎相同。


而影響這些數字的關鍵,是「年滿 20 歲」的限制,以及我們在 Facebook 投放廣告的受眾設定(當時的設定是 20 - 32 歲間)。


在長久以來的中之人(甚至是藝人、歌手)徵選一直都有這樣的問題:年齡的最低限到底落在哪才是正確的?對於我們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嚴重依賴組織的大小及產能。如組織越有能,則最低限的數字便會越低,反之則越高,原因則是年紀與組織所需花費的溝通(教學)、法務成本會呈反比。


講到這邊應該也能發現,工作室這邊對於帶青少年沒什麼自信,這是立下年滿 20 歲條件的其中一個原因。但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也希望能全心全意的帶可塑性及潛力極高的人試試看,這一直都是我們的熱忱之一,所以本次沒有硬性規定必須要年滿 20 歲才能投遞徵選,主要就是想看看會勾勒出怎麼樣的演出者輪廓。


不過很遺憾的是,儘管撇除能力的部分,在 20 歲以下所呈現出的潛力和成熟度不太能滿足工作室的需求,且此次最有熱情及潛力的人都落在 20 歲出頭,故以後會盡量以 20 歲為硬性底限。


 

居住地分佈


這個部分則沒有什麼新鮮事,在徵選者目標受眾放在台灣的情況下,這樣的分佈相當符合預期。很感謝幾位來自海外的朋友也投遞了表單,你們的熱情跨越了汪洋大海,太偉大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於大家的居住地點沒有什麼特別的偏好,在這個行業中,能遠端完成一切是種考驗,但卻也是最重要且必須的事。


這不只考驗管理的能力,更檢驗著大家對這個產業的愛到底足不足夠支撐我們走完很長一段時間的路。我們也正在不斷學習如何更有效率的合作完成有趣的作品,並能讓工作及生活有所區別。


如果有所謂的差別,便是在培訓教學時期我們會偏好以實體教學的方式,那是最有效率吸收有關於聲音運用知識的方式。以及我們是否能為該地區文化做出相對應的配合,外國朋友的溝通成本通常較高,需要提前研究合作可能會發生的困難。


 

「可用於聊天」的語言



這是個大哉問。


其中牽扯到「可用於聊天」的定義以及為什麼徵選條件中會有「對英文口說有自信」的需求。我們先從「可用於聊天」的定義開始聊起。


首先就回答的狀況而言,目前估計有 30% 的人沒有看到「可用於聊天」的字眼,而有 15% 的人會在底下表達對語言可用性的疑問,這個數字以徵選方來說並不是令人滿意的數字,之後會朝此方向改進定義問題的精確度。


我們看到許多人會提到說「我只會講一點點誒這樣算嗎」的疑問。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更好奇的是「那你認為怎麼樣算是可以拿來聊天?」,故這邊可以看出一個人對於該語言最初步的自信,也就是對於說出非母語時會不會怯場的根基,而之後的音檔內容便能驗證真實性。


另一方面則是有關於「對英文口說有自信」的需求,也就是為什麼會詢問「可用於聊天的語言」?


相信大家應該都會發現,不少檯面上的聲音工作者都具備各種語言能力,從 Hololive 的 Takanashi Kiara, Kureiji OllieHakos Baelz 都有兩把刷子。而更加有想法的人,可能會發現這極有可能是倖存者偏差所導致,也就是語言能力並無法直接與人氣有正相關。


我們相信以上的說法都是有道理的。但促成我們對語言有更高的門檻,則是從「發聲習慣」的角度。我們了解這樣的觀察聽起來難以置信,但由結論來說的話:


英文口說的好壞會直接的影響中文的咬字、表情及談吐自信。


先從咬字的部分講起。中文常見的一大難關在於捲舌音是否能漂亮的發出,而對英文熟悉的人會很容易從 "sh", "r", "j" 等發音來應用到中文上,他們不容易會有ㄗㄔ不分的問題。


來到了表情的部分,則與歐美英語使用人士的文化習慣上有許多關聯。以現狀來看的話,台灣人說中文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演化,因為文化上鼓吹情緒內斂的關係,講話時音準上的波動越來越小。而這點在美國尤其不同,他們的每句日常對話都有十足的抑揚頓挫,以及豐富的表情。


最後則是文化和語言能力的加乘,能讓一個人的談吐自信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上。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反駁:

就算不會英文,中文說得好的人也是有的吧?!

對,有的,但是只有極少數。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老師常會教導我們的講話變成演講或廣播失去了講話原本該有的表情,這並不是我們對於聲音工作上所需的風格。此次只有不到 5 位只會說中文的徵選者達到這樣的水準,這與台灣聲音工作的不盛行有關,不容易在未接受過訓練的情況下做到。


而當日文達到一定水準時,交互影響的狀況又是另一個世界了...


最終而言,語言能力並非必須,這只是讓我們能快速判斷自信及發聲的一個快篩法,最後還是得看每名徵選者的聲音表現以及語彙成熟度。


 

喜歡的 VTuber



因為太難統計所以就沒做詳細的圖表了(懶),不過這個問題可以從市場調查和個性分析的角度來看。


可以發現以我們的 TA 來計算的話,大部分人的真愛還是落在 Hololive / Nijisanji 兩家公司,算蠻符合現今市場的分佈。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雲際線工作室的李李鈴蘭相當受大家的喜愛,從 9 月到 10 月這段時間,算是用歌聲攻下了台灣 VTuber 的一個里程碑,很開心能看到這樣的發展。


而在演出者本人的數據上,有趣的地方則落在兎田ぺこら身上,並不是她的比例高 / 低的驚人,而是女性粉絲高達 4 成!這是比較出乎意料的部分。


最後簡單提及一下這個問題的目的。從大家論述的多寡中,我們除了想要了解徵選者對業界的認識及熱愛有多深以外,也想要從這裡看出大家追尋的理想人格。當一個人憧憬另一個人時,會將自己所憧憬的部分當作目標努力,我們可以從此和下面的問題交叉比對出徵選者的性格。


 

以上就是針對背景推演人格的思路,其中有許多都會影響到聲音的表現。這些思路可能都更偏向是經驗及數據融合之後的想法,也有可能完全不正確或還能更精準的地方。如果大家有想法的話,歡迎留言或來信推翻以上自大的想法!我們希望能知道更多角度的視點🙏


之後預計還會分享文化、聲音以及 Q&A 篇,還請大家有興趣的話持續關注!



bottom of page